物理学院概况
贵州大学物理学院源于1942年时期的物理学本科教育,历经八十余年发展,于2016年正式建院。作为贵州省物理学领域历史最悠久的学科载体,学院依托贵州大学百年办学底蕴(前身为1902年贵州大学堂),现已成为区域物理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核心基地,尤其在服务地方战略新兴产业和FAST天眼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院凝练“立德树人、教研并重,为人师表、敬业奉献,勤学善思、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创了“杨澄中菁英班”等科教融合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物理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大学物理”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形成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年均招收博士生6人、硕士生50余人,研究方向覆盖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及天体物理等领域。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本科生深造率达到50%。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专任教师59人(45岁以下占比66.1%),含教授17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35人。团队汇聚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贵州省省管专家3人、宝钢优秀教师奖3人、贵州省“金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及“西部之光”访问学者4人等高层次人才。
学科建设成果显著,科研平台体系完备,建有国家天文台-贵州大学天文研究中心、省级光电子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10余个科研平台。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项(含重点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近300篇,研究成果曾先后获贵州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以及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人均科研经费超40万元/年。研究成果深度对接贵州省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需求,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团式”帮扶合作将进一步提升科研造血能力。
作为贵州省物理学、光子信息技术和天文学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院为区域内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学院的研究成果和人才输出直接服务于贵州省的战略新兴产业,如航空航天高端装备、能源矿产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物理学专业介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扎根贵州,立足西南,面向全国,主要培养从事物理学及相关学科前沿问题研究和教学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培养能将物理学应用于现代高新技术和社会各领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经过物理学本科阶段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本专业学生应具有深厚爱国情怀、坚定的政治信念、较高的人文素养、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值计算能力,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物理学及相关学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能达到毕业后从事研究、教学、技术开发与应用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要求。
二、核心课程
本专业核心课程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计算物理基础等。
开设双语课程:电动力学
三、学制
4年
四、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五、特色教育资源
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本科生,成立“杨澄中菁英班”,大二结束择优选拔进入菁英班,由中科院选派知名专家到校讲授学科前沿课程,培养服务国家战略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该班深造率达65%,中科院已接收17名推免生(其中14名直博)。
“杨澄中菁英班”的创新模式获“中国教育发布”首页推广。
来源:物理学院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政编码:550025 电话:0851-88292075 传真:0851-83621956 贵公网安备52011102002176号 黔ICP备05000607-1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化管理中心制作发布